洞头网讯 在洞头,百岛篮球故事并不仅限于男篮,女篮的故事同样精彩。从20世纪70年代解放鞋踏响的简陋操场,到如今专业赛场上闪耀的“百岛巾帼”身影,四代女篮队员用汗水浇灌热爱,用坚韧对抗时光,将篮球的火种在海岛代代相传。今天刊发的是第二代洞头女篮的故事。
第二代:淬火成长,以坚韧铸就团队魂(70-80年代)
当第一代女篮的解放鞋在岭背大坡踩出深浅不一的脚印,洞头女篮的火种已悄然传递到北岙小学的操场上。1973年,一群扎着麻花辫、眼神清亮的女孩,在田径跑道上跑出了属于第二代女篮的序章——她们是邵玉琴、项旭蔚、林静、彭飞燕、许雪花、施海萍、陈云萍、张海琴、洪海英、曾伍英、王彩玉,是在石子操场晒得乌漆麻黑,却把“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”唱得比海风还响亮的海岛姑娘。
1961年出生的邵玉琴,是第二代女篮队长。回忆起与篮球的初遇,她的思绪回到了1973年,“那年我在北岙小学读书,学校要选取优秀的体育苗子组成少体班,我因为跑得特别快,被选上了。一开始我们练的是田径,1973年下半年,学校决定成立女子篮球队,我们几个练田径的同学都被选到了女篮队,从此就跟篮球结下了缘。”
与第一代女篮相比,第二代队员的训练更加系统,也更加艰苦。每天清晨,当其他同学还在睡梦中时,女篮队员们已经开始了晨练;早上上半天文化课,下午则完全投入到训练中,没有一丝空闲。“我们的训练内容特别多,绑着沙袋跑步,练耐力;把石头哑铃压在肩上练蹲起,练腿部力量;还有传球、运球、投篮、防守,每个动作都要练上几十遍、上百遍,直到熟练为止。”邵玉琴说,为了提升体能和爆发力,她们还要到烈士陵园的台阶上和72台阶练单脚跳和青蛙跳,“那些台阶又陡又滑,每次跳完都累得腿发软,连走路都走不动。”
教练林友玉、陈九思、王为民、曾国家成了她们的“严师”也是“靠山”。绑着沙袋跑圈,小腿被勒出红痕也不让停;把石头哑铃压在肩上练蹲起,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,浸透的运动服能拧出水,他们仍喊着“坚持”;传球、运球、投篮,重复了上百遍,指尖都磨得发疼,却只换来教练一句“再快一点”。“他们都是为了我们好,我们那时虽然年纪小,但都懂的。”邵玉琴说,“有困难找他们,准没错的,他们都会为我们‘作主’。”
烈士陵园的台阶和72台阶,是她们体能训练的“主战场”,也是施海萍一辈子难忘的“伤疤记忆”。那天她练单脚跳,前一天的疲惫还没消散,又遇上“例假”的特殊日子,跳到一半突然体力不支,膝盖重重磕在石阶尖锐的角上,鲜血瞬间渗出来。她咬着牙简单包扎,怕耽误训练进度,也怕教练失望,继续一瘸一拐地跳。可伤口没得到及时处理,后来感染化脓,去医院治了大半年才愈合,小腿上留下一个大疤。往后训练又几次受伤,旧疤叠新疤,原本爱穿裙子的她,从此把长裤焊在了身上。“看到裙子会想起那些疼,但更想起没放弃的自己。”施海萍回忆时,指尖划过小腿的疤痕,眼里没有遗憾,只有骄傲。
体能极限的考验,是每个女孩都要闯的关。她们常从学校出发,往大龙岭、小三盘顶、新码头跑,几公里的路,跑下来浑身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。彭飞燕每次跑到终点都要扶着树吐,吐完抹把嘴,下一次训练依旧冲在最前面;林静体质弱,常因体力透支脸色煞白,好几次直挺挺晕过去,队友们掐人中、喂糖水救醒她,她醒了第一句话却是“还能练吗”。连老天爷都像是在考验她们——有次刮12级台风,树被吹倒横在路中间,她们合力把树搬开,顶着狂风继续跑,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,疼得睁不开眼,却没人停下脚步;还有一年下大雪,雪落在头发上化成水,顺着脸颊往下流,和汗水混在一起,把衣服冻得硬邦邦,教练提前买好感冒药备着,可这群姑娘硬是凭着一股狠劲,没一个人感冒。
许雪花的故事,藏着少女的小别扭,也藏着对篮球的执拗。她总觉得自己大腿粗,穿运动短裤不好看,教练说过她好几次,她还是偷偷穿长裤训练。那天练传球,教练带着怒气把球传过来,她伸手去接,球是抱住了,人却连球一起摔在地上,磕掉了两颗门牙。她不敢跟家里说,直到牙龈发炎化脓,嘴形都有点变形才去治。后来有人问她怪不怪教练,她摇头笑:“是我不对在先,要是听话穿短裤,说不定就不会摔了。”训练之余,她总爱带队员回自己家,用洞头古法炒蚕豆——细沙炒热,放进干蚕豆,滴几滴煤油,炒出来的蚕豆又香又酥。可这法子伤锅,她们把家里做饭的铁锅都炒漏了,母亲没责怪,只笑着说“你们开心就好”。
北岙小学的操场是露天的,地面铺着小石子,摔一跤就是一道血痕。姑娘们不在乎,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,膝盖、手肘上的伤疤,成了彼此间心照不宣的“勋章”。路过的行人看到她们在72台阶上跳,在石子地上练投篮,都会忍不住驻足夸赞:“这群女娃真厉害!”项旭蔚记得,那时她们每天把篮球装在网线球袋里,背在身后,一路唱着歌去训练,“‘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’一唱,感觉浑身都有劲儿,现在想起来,那时候真是飒!”
1978年8月,第二代女篮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考验——参加温州市篮球锦标赛。比赛对手是来自全市各地的强队,竞争异常激烈。“比赛前,我们都特别紧张,压力很大。但教练告诉我们,要相信自己,只要打出我们的风格和水平,就没有遗憾。”邵玉琴说,在比赛中,队员们不畏强敌,顽强拼搏,虽然最终没有获得好的名次,但她们的表现赢得了对手和观众的尊重。“那次比赛让我们学到了很多,也让我们明白,自己还有很多不足,需要更加努力地训练。”坐在返程的船上,姑娘们没哭,反而互相打气:“下次我们一定赢!”
这支队伍里没有“小团体”,只有“一家人”。教练安排谁上场,谁就全力以赴,从不争抢;有人受伤,队友会主动帮着捡球、递水;训练累了,大家围在一起分享从家里带来的红薯、鱼干,再苦的日子也变得甜起来。
她们还和第一代女篮打过友谊赛,大年初一的县政府灯光球场,挤满了从各村赶来的观众。哨声响起,两代女篮队员在球场上奔跑、传球,第一代的沉稳和第二代的朝气碰撞出火花,场边的欢呼声此起彼伏;她们也去小三盘部队交流,面对体格强壮的部队球员,她们毫不怯场,每一次防守、每一次投篮都拼尽全力,部队里的掌声,成了对她们最好的认可。
后来姑娘们长大了,有的考上了中学,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,可北岙小学的石子操场、72台阶上的脚印、一起流过的汗、一起唱过的歌,成了一辈子忘不掉的回忆。多年后再相聚,她们还会聊起当年练单脚跳的疼、炒漏的铁锅、台风天里的奔跑,笑着笑着眼里就泛起了泪光——那是青春的模样,也是洞头女篮精神最鲜活的模样。
来源: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:施立松